【管理实践】企业管理中的“针”与“线”:用财务思维破解企业管理难题
来源: | 来源:明正咨询部 余晖 | 发布时间:2025-03-18 | 87 次浏览: | 分享到:

企业管理问题的本质:习惯与思维的局限


在企业管理中,问题的出现往往并非偶然,而是与其背后的实质密切相关。例如,员工迟到问题可能并非距离远近所致,而是生活习惯的差异。同样,当企业规模扩大却无法进一步提升时,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企业领导者和管理层的思维与习惯。


重复问题的根源:低效的管理习惯


我曾遇到一家企业,其问题看似琐碎却反复出现,这些重复问题占据了企业管理者90%的精力。然而,管理者们却从未深入探究问题背后的实质,而是习惯于通过领导协调来解决问题。这种低效的管理方式,实在令人费解,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还可能导致企业陷入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的恶性循环。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。打个比方,企业的各职能部门就像是针头,而财务就是一条线,只有用线将针头串联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和方向的统一。如果企业的领导者没有财务思维这条线,那你的企业全是针头,最终只会刺得你遍体鳞伤。


若干年后我终于想通了,凡事只要领导出来协调一下能解决的事,领导就不会放心上,也不会特意去改变它,否则不就体现不了领导的能力了!


可能有人会问:“难道老板也不关心这些问题吗?”在现实经营中,多数老板只会做具体的事,他们认为管理企业就是要维护好跟客户的关系,或者设计出好的产品。企业又设置各职能部门,这些管理上的问题自然是交给这些部门经理或分管副总去解决便是。而老板和副总、部门经理也都习惯了这种低效的解决办法,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财务思维——没有将问题数据化,也没有考虑沟通成本和资源利用效率。


财务思维:用数据关联度提升管理效能


企业的资源利用依赖于领导者的决策和管理层的执行,而这些管理者同时也是资源的使用者。因此,具备财务思维对于企业管理者至关重要。然而,许多企业老板和管理者仅将财务数据视为具体的数字,却忽略了数字之间的结构、内在逻辑及其背后的实质。


财务思维的核心在于理解数据的关联度。一个具备财务思维的领导者会通过多维度的财务数据分析,对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进行全面评估。例如,他们不仅会关注销售额和毛利率,还会分析净利润、资产规模、财务杠杆、营运资金需求、资产周转率、固定成本占比、可变成本、人均贡献等关键指标。通过这些数据的关联分析,领导者可以发现企业运行中的潜在问题,并做出更精准的决策。


总结:提升企业管理的关键在于领导者的思维转变


如果企业始终无法突破发展瓶颈,管理过程疲惫不堪且问题反复出现,这说明企业领导者在思维上存在短板。企业管理的提升并非仅靠解决具体问题,而是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管理习惯和思维方式。财务思维作为一种系统化的管理工具,能够帮助企业领导者从整体上把握企业运营状况,提升资源利用效率,从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。如果你的企业也面临类似的困境,或许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财务思维提升管理效能。